Tuesday, December 3, 2013

汪精衛 關於救亡圖存的幾句話

關於救亡圖存的幾句話

汪精衛1937

各位同志:

  兄弟今日所講,是關於救亡圖存的幾句話,因值病後,恐不能一口氣講下去,故先期將要講的話,比及出來,其內容概分上下兩段:上一段多注重於對內省察,下一段多注重於對外觀察。

  剛剛寫完,盧溝橋事變,已經發動了,對於這次事變,應該怎樣處置呢?這固然要看事變之演進如何,然而兩年以來之中國,不但我們,便是日本,也知已非兩年以前可比了,統一與剿匪,都已完成了一個階段,絕不是用乘虛襲擊的故智所可得手,所以這次事變的原因,決不是偶然觸發,其為預定計劃,殆無可疑。當此之際,我們從事于對內省察,對外觀察,更感覺其必要。兄弟很想籍此貢獻一點意見,以供各位同志的參考。

  今天所要講的,是中國現在如何才可以救亡圖存,一個人生在世上,常常有各種病魔前來侵襲,如果身體沒有抵抗力,便不免即于死亡,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亦然,若要救亡圖存,除了加強國家民族的抵抗力,沒有第二個方法。

  關於此點,我們知道有好些人持著不同的見解。其理由是"現在才來講怎樣加強國家民族的抵抗力,已來不及了,滅亡已在眼前,應該盡現在所有的抵抗力,完全用盡,若不此之務,而講準備,須知道講準備,就不能不忍耐,講忍耐,就不知不覺地把民族意識,即于消沉,其結果不惟不能保存國家民族的生命,並且不能保存國家民族的人格。"

  這些説話,自然不是沒有理由,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才能"盡現在所有的抵抗力完全用盡"呢?

  自從國難發生以來,因為全國沒有真正的統一,中央對於各省,不能如身使臂,臂使指,即使抗戰也是零零碎碎的抗戰,而不是整個的抗戰,又因為 乘間竊發,亦有所不能,這些事實,從前已屢屢説過了,我如今並非就是重提,不過籍此可以證明國家民族的抵抗力,與其組織息息相關,組織不健全,則抵抗力必然散漫,所謂"盡現在所有的抵抗力完全用盡"只是一種白想,有好些人對於此點,加以反駁的,其理由是"若要統一,只有抗戰,因為國內各種勢力之不能聽命,都是以政府不抗戰為藉口,如果抗戰,則自然歸於一致。"噫!這些説話,是以統一為重呢?還是以抗戰為重呢?照這些説話,在邏輯上,是以説統一為目的,而以抗戰為手段,抗戰是可以作為統一的手段的麼?抗戰是將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來作孤注的,勝則存,不勝則亡,這是何等重要的目的,我們那可以抗戰作為統一的手段呢。我們如果抗戰,是為抗戰而抗戰,不是為統一而抗戰,我們決不肯以抗戰求統一,毋寧説,我們為抗戰而統一,以統一求抗戰,因為抗戰是我們最大的目的,統一不過是抗戰的前夜所必須的一種準備。

  以上所説,是證明若要"盡現在所有的抵抗力完全用盡,"則必須將現在組織上的缺點,加以修補,使之健全,有了健全的組織,方才能表現,而不是零零碎碎的表現,所以修補組織上的缺點,而使之健全,正是整個抗戰計劃種之一部分要緊的工作。

  然而,但是組織,還不夠的,組織之外,尚有一是,當與組織並重,這就是訓練,説到這裡,想起明朝末年,滿洲入寇中國的時候來了,諸君大概看過,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裏頭有一段,説當城破時,滿洲兵逢人便殺,有十多個人躲在一間屋子裏頭床子底下,一個滿洲兵手持長矛,闖了入來,這十多個人,只有發抖,這一個滿洲兵看見人太多了,只有將長矛往床下亂撅,撅至手倦,方才走了出去。我們試想,這十多個人,難道不能一擁出來,將這長矛奪去,將這一個滿洲兵打死麼,何以只知道縮作一團聽其撅死呢?這只因為平時沒有訓練,所以臨時變手足無所措,和十幾隻雞鴨,聽候一個屠人操刀以割,只有呼號,而無掙扎,因為如此,所以四萬萬人之眾,受制于五百萬人,至二百六十餘年之久,説到這裡,令人氣塞,不能再説下去了。

  據軍事學者説:未來戰爭,最後勝利,屬於人口眾多那方面,因為戰爭是需要不斷的壯丁補充的,壯丁缺乏,便是軍事最大要素的缺乏,無可補救,例如歐戰當初,德法相持,人人皆知道德國將得勝利,因為德國人口有七千多萬,法國人口只有三千多萬,無論如何,法國沒有支援到底的能力,但是後來同盟方面,只剩德奧,雖加入土耳其,而義大利退出,終至加入協商方面,至於協商方面,法國之外,還有俄國,還有英國,以及比國,以及意國,及至美國加入,則勝負之數已可知了,因為以人數而論,同盟方面與協商方面,本已眾寡懸殊,及至美國加入,協商方面,更添了許多生力壯丁,德國雖強,終於不能維持其戰線,由此可知,人口與戰爭之關係,是如何巨大,但於此有注意的,所謂以多寡定勝負,是品質方面人民智識能力都是相等,即使各有所長,而在大體上,差不多是同一水準線,如果智識能力不相等,那就隨多無用,所以比國受德國侵略,世人對於比國,必有同情,因為比國只有四百萬人,德國以七千萬人來侵略他,是無從有勝利之可能的,至於中國,以四萬萬人之眾,而受五百萬人之侵略,如今又受六千萬人之侵略,那就無從的世人的同情了,所以有人説到:"我們中國不是弱小民族,而是弱大民族。"亡國減種,是可痛的,以弱大之故,至於亡國減種,不惟可痛,而且可恥。

  中國為什麼會陷於弱大呢?不但因為組織有缺點,並且因為沒有受過訓練,如今武器已不是長矛的時代了,一枝長矛,可以撅死十多個人,一顆開花炮彈,一顆飛機炸彈乃至毒氣彈,其殺人的力量,不是長矛所可以比擬,我們同胞,如果沒有訓練,則四萬萬人之眾,決無所逃于嗜殺人者之手,組織是整個抗戰計劃中之一部分要緊的工作,訓練亦然。

  組織訓練,還是專就精神方面來説,至於物質方面,如武器,如和平工具,其為要緊,與精神方面,無可軒輊,有人説道:"唯武器論是不行的,民族戰爭,所可恃的唯在精神,精神所到,何事不成。"這些説話,也不是沒有理由,但是物質方面之補充,如武器,如和平工具,決不能説不是整個抗戰計劃中之一部分要緊的工作。

  以上便是這幾年來埋頭苦幹的意義,這幾年來,全國人民,在中央領導之下,一致努力,以從事與埋頭苦幹的工作,統一事業漸漸凝成了,軍隊整理,著著進行了,全國人民,對於軍事訓練,踴躍參加,尤其是青年,本著純潔的愛國心,與熱烈的救國情緒,不辭勞苦,來受軍事訓練,至於物質方面,在經濟落後的環境裏,日積月累,也有了一些成就,總而言之,這幾年來,中國不能説沒有進步,所謂進步,便是國家民族的抵抗力之加強。

  這種抵抗力之加強,如果繼續不斷,則在精神方面,能使四萬萬於人凝成一體,而物盡其材,在物質方面,能使四百餘萬方裏,融成一片,而物盡其利,那麼,一旦有事,便可以整個使用。所謂"盡現在所有的抵抗力,完全用盡。"方才不是白想。

  於此有注意的,以上種種,並非説必須準備至若何程度,方才可以使用,只是説有一剎那準備的時間,也不可放過,必須將這一剎那,用得極經濟,極有效,有一點滴準備的材料,也不可浪擲,必須將這一點滴,用得合理,極適於需要,時時將自己所有,與人家所有,虛心比較,本著恥不若人之精神,以用盡迎頭趕上之方法,一些不可放鬆,一些不可大意,然而準備兩個字,是不容易得到的,敵人允許我們準備麼,我們艱難辛苦的日積月累,當不得敵人幾分鐘的破壞,而且我們不能以準備之故,到了最後關頭,尚且徘徊瞻顧,超過了忍耐的限度,喪失了犧牲的精神,所以犧牲的時候總有一日到來的,及至到來的時候,即使準備尚未完成,亦當不顧一切,斷然處於犧牲,在這時候,一切比較,用不著了,物質的缺陷,用精神來彌補,除將日積月累之所得,憤然一擲,無所愛惜之外,我們還要決決絕絕的,做到以下兩件事:第一、我們必須知道,自古亡國不是亡于外敵,而是亡于內奸,從前滿洲能以五百萬人亡我四萬萬人,其原因,不只是四萬萬人無訓練,尤其是四萬萬人中,有不少的人,去做內奸,不是這樣,不會亡國,人有恒言,有可敗之軍隊,無可亡之國民,這是指國民不做內奸而言。德國戰敗之後,不惟不忘,而且復興,因為沒有德姦,阿比西尼亞戰敗之後,遂至萬國,因為有阿姦。所以我們抗戰而勝則已,不幸而不勝,寧可國亡而種隨以滅,不可遺留一個做內奸的種子。第二、我們必須知道,孟子有句話,敵人之所欲者,吾土地爺,土地可以利用,做出種種原料與工具,為繼續屠戮我們之用,所以我們抗戰而勝則已,不幸而不勝,則必須使我們的土地,隨我們同為灰燼,先用堅壁方法,使敵人無所得,繼用清野方法,使敵人即得之,亦只是一片焦土,無足供給為繼續屠戮我們之用。那麼,敵人之窮兵黷武,終無結果。以上二者,一是人人抵抗而死,二是處處抵抗而成灰燼,比如是,方才夠得上説"盡現在所有的抵抗力,完全用盡。"以上是準備的真意,也是抗戰的真意,合而言之,便是救亡圖存的真意。末了還有幾句話,強弱是相對的名詞,以現狀而論,日本強,我們弱,無可諒言的。但也不可過於悲觀。總理在民族主義的演講裏,曾經説過,有幾個強國,于三日之內,可以滅亡中國,這一番深切著名的教訓,有許多人不能領會,反以為足以消失民族的自信力,增加對於強敵的恐怖心理,殊不知道,一個國民,對於一個國家的環境,如果不認識清楚,則無從挽救,三日亡國論,是悲觀麼,那麼,十七分鐘亡國論,又當如何,諸君到大約看過,兩三年前日本有一個海軍評論家,曾發表過一篇文字,將英美艦隊和日本艦隊,作數字的研究,其判斷是,倘若英美艦隊聯合起來,與日本艦隊作戰,則十七分鐘之內,日本艦隊,全數消滅,國運也就從此告終。這篇文字,是否消失日本民族的自信力,增加日本對於強敵的恐怖心理呢。這是適得其反,這是明白指出日本的國家環境,使日本國民共同認識,如果英美艦隊聯合起來,向日本進攻,日本便會遭遇滅亡的命運。那麼,日本國民惟有竭其全力,使英美艦隊不能聯合,方才可以保住在太平洋的勢力,於此可以證明,強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只要國民時時刻刻,放開眼光,認識國家的環境,只要國民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努力於國家環境的改善,用不著過於樂觀,也用不著過於悲觀。我們現在的情形,危險極了,屈辱極了,説樂觀的話,無異於説凶年何不食肉糜,然而如果我們能"盡所有的抵抗力,完全用盡。"也不見得一定不能死中求勝亡中求存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