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2, 2013

汪精衛 - 投日時序


投日時序

1937年6月4日 近衛內閣成立。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英美法不肯出兵干涉。
1937年7月17日 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 《廬山聲明》演說。
1937年8月3日 汪精衛:「大家要說老實話,大家要負責任」,「低調俱樂部」。
1937年11月5日 陶德曼日本講和的條件。
1937年12月2日 蔣介石會見陶德曼。
1937年12月6日 汪精衛主持會議,討論陶德曼日方停戰條件。
1937年12月13日 日軍輕取首都南京。
1937年12月22日 日增加了三項苛刻的和談條件。
1938年1月16日 近衛發表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
1938年1月 董道寧訪日。
1938年3月 蘇聯簽署向中國提供軍事借款。
                           蔣介石設立“黨魁制”,汪精衛不贊成。
                           蔣在日記中批評汪精衛“妄想速和”。
                           蔣介石對“聯共抗日”態度積極。
                           蔣也決定自己當“領袖”,“推汪為副”。
1938年4月 長江下游以梁鴻志為首的南京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大會推舉蔣介石為國民黨總裁,汪精衛為副總裁。
                           汪自覺“和平”希望毀滅,自此,對蔣徹底失望。
1938年6月9日 國民黨軍突然炸開黃河大堤,長沙誤放火。
1938年6月14日 高宗武與西義顯在香港簽備忘錄,組織“第三勢力”。領袖是汪精衛。
1938年6月20日 意大利駐華大使授意汪精衛致函近衛首相,建立直接聯系。
1938年7月 高宗武在松本重治的陪同下來到日本。
1938年8月 梅思平與近衛首相的私人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進行了五次談判。
1938年9月 胡適被任命為駐美大使。
1938年10月 日軍欲在武漢戰役一舉殲滅中國軍隊主力,但中國軍隊主動撤退。
1938年10月25日 中國政府遷都重慶,日本迅速解決中國企圖破產。
                            汪精衛更加喪失抗戰信心。
1938年10月22日 汪精衛與周佛海等密召開會議,討論和平運動的具體計劃。
1938年11月3日 「近衛第二次聲明」,修改了「不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論調。
1938年11月12日 汪精衛派梅思平等達成了 “重光堂協議”。
                             “締結防共協定”,“承認日本軍防共駐兵”,“中國承認滿洲國”等六條。
1938年11月16日 汪精衛勸蔣介石下野促成中日和談,蔣反對。
1937年12月 華北以王克敏為首的北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38年12月 日本兵力增至24個師團,日本內部出現儘快解決戰爭的呼聲。
1938年12月6日 日本公佈《1938年秋季以後的對華處理方略》,談判結束戰爭。
1938年12月8日 江精衛夫婦去成都,兩日後到達昆明再去河內。
1938年12月9日 汪堅持對日主和,表示︰ “故調停之舉,非不可能”。“日本果能覺悟中國之不可屈服,東亞之不可獨霸,則和平終將到來。”
1938年12月9日 蔣介石正在謀求共產黨加入國民黨,為新的“大黨”。汪精衛認為“可慮”。
陶希聖致函胡適說︰蔣先生12月8日到重慶。他的態度完全改變。對于國家處境困難,全不考慮。他的全部計劃在提攜共產黨。他說日本沒有兵打仗了。他對日本的和議,不假思索的拒絕。這樣的變動,以及客觀的困難,使汪先生及我們都感到一年半的努力進言都成了畫餅,更都成了罪狀。眼見國家淪落到不易挽救的地步,連一句負責的老實話都不能說。幻想支配了一切。我們才下決心去國。
1938年12月22日 日發表近衛第三次聲明。
1938年12月24日 蔣介石對外聲稱汪精衛前往河內治病,為汪精衛留下一條後路。
1938年12月26日 蔣介石發表「揭發敵國陰謀闡明抗戰國策」。
1938年12月28日 汪精衛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
1938年12月29日 汪精衛發表“艷電”。
1939年1月1日 元旦開除汪黨籍。
1939年1月3日 近衛內閣宣佈總辭職,使汪精衛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
1939年3月 日本新首相平沼表示,進行中止敵對行動的談判。
1939年3月21日 河內刺殺行動。
1939年3月27日 汪精衛寫了一篇「舉一個例」。
1939年5月2日 汪精衛等人搭「北光丸」到達上海
1939年5月28日 汪精衛提出「關於收拾時局的具體辦法」。
1939年5月31日 汪精衛率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飛赴日本。
1939年6月6日 日本內閣五相會議通過「樹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針」
1939年6月8日 「漢奸汪兆銘賣國降敵」,明令通緝。
1939年6月18日 汪精衛結束了在日本的活動,離開東京。汪的東京訪問是失敗的
1939年8月28日 汪精衛在上海主持「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9年9月1日 歐戰爆發。
1939年9月16日 興亞院起草組織新政府會議。
1939年10月1日 汪精衛在日本的《中央公論》上發表一篇《寄語日本》。
1939年11月12日 汪密召高陶商量立即中止談判,高陶贊成此議,周梅極力反對。
1940年1月5日 高宗武和陶希聖由上海奔抵達香港。
1940年1月22日 香港大公報揭露密約。
1940年3月31日 “還都南京” ,在日占區成立了一個統一的“國民政府”。
1940年11月30日 簽《華日基本條約》。
1941年12月8日 日軍偷襲美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9月22日 汪精衛要求日本不要干涉南京政府的行政和經濟。
1943年1月9日 南京政府與日本簽訂了《租界返還和廢除治外法權》。
1943年2月2日 撤除國旗上“和平、反共、建國”字樣的黃色三角巾。
1943年8月 汪精衛的健康開始惡化。
1943年10月30日 重新簽訂了《華日同盟條約》,改善了1940年簽訂的。
1944年3月3日 汪精衛在陳壁君及其子女的陪同下,乘專機去日本就醫。
1944年11月10日 汪精衛去世。
1944年11月12日 遺體由專機運回中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7日 陳公博定解散南京國民政府。
1945年10月3日 陳公博一行7人被引渡回中國受審。
1946年1月21日 工兵用炸藥炸開汪精衛的墓,汪精衛棺木和屍體徹底焚化。
1946年4月12日 法庭判決陳公博死刑,於1946年6月3日執行。
1946年4月16日 審訊陳璧君。
1949年10月1日 共產黨奪取大陸政權。
1959年6月17日 68歲的陳璧君死於監獄中。  

南京時期

一九四二年
2月2日 汪政權接收上海租界內法院。
4月1日 汪氏派陳公博為訪日特使。
5月2日 汪氏飛長春與溥儀作歷史性會見。
5月7日 日派軍用機送吳開先至廣州灣,日小林少將送行。
5月27日汪政權宣布法幣對「中儲券」之兌換率為二對一。
9月1日 中國、交通兩國家銀行,在滬復業。
10月10日英美宣布廢止在華治外法權。
11月25日日駐華派遣軍總司令部作戰課長政信,赴奉化祭蔣母墓。
12月19日汪氏飛東京與日商參戰問題。汪氏提出一、收同各地租界;二、統一華北政權;叁、恢復國旗原狀的叁項條件。

一九四叁年
1月5日  汪政權發布聲明,不限制人民向銀行提取存款。陳公博、週佛海,褚民誼廣播,決不抽取壯丁。
1月9日  南京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參戰案。
1月18日 意大利聲明放棄在華租界。
2月5日  汪政權宣布取消附於國旗上的黃色叁角標記。
2月8日  統一華北政權,改組華北政務委員會,並任命朱深繼王揖唐為該會委員長。
2月9日  華北地區廢五色旗重懸青天白日旗。
2月9日  汪政權宣布參戰​​。
2月13日 法國聲明放棄在華租界。
3月14日 日首相東條來華,抵達南京,作親善訪問。
3月14日 汪政權與日本簽訂「日本交還專管租界條款」,定期將蘇州、杭州、天津、漢口、沙市、福州、廈門、重慶之日租界交還中國。
3月30日 日本交還在華租界,蘇州、杭州、北平等地舉行盛大慶祝。
4月1日  日本宣布停止使用軍用票。
4月13日 蘇日簽訂中立友好條約。
7月30日 法國交還上海租界。
8月1日  收回上海公共租界。
9月9日  李士群被日軍毒殺。
10月22日 汪氏飛東京。
10月30日汪政權與日政府發表聯合宣言,廢棄以前所訂的「中日基本條約」,改訂「中日同盟條約」,聲明全面和平實現之日,日本分期撤兵,並願放棄北京條約中的在華駐兵權。
11月27日林柏生主持之青少年運動,在上海等地發動「煙、賭、舞」之除叁害運動。
12月19日汪氏在南京日本陸軍病院將留存在體內之子彈取出。


一九四四年
2月7日  耿嘉基以不願受日人凌辱、吞槍自殺。
3月3日  汪氏飛名古屋帝大附屬病院就醫,職務交陳公博、週佛海代理。
3月15日 因米糧貪污案的江蘇糧食管理局長後大椿、糧食部水產局長胡政因貪污罪被槍決。
4月20日 軍佔領鄭州,繼佔新鄭、泛水、滎陽各地。
5月 1日 許昌失守。
5月25日 洛陽陷落。
6月10日 長沙失守。
7月18日 東條內閣倒台,小磯國昭組閣。
8月8日  衡陽被陷,第十軍軍長方先覺被俘。
11月10日汪氏於下午四時二十分逝世。
11月12日汪氏遺體由「海鶼號」專機運回南京。

艷電 - 汪兆銘

汪與日本談判周旋,蔣統領全國積極備戰
註:
1. 艷電,即汪精衛於1938年12月29日由林柏生代為發表致蔣介石的電報式聲明,表示其支持對日妥協的政策。 30日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表。 29日韻目代日電報代碼為「艷」。 (韻目代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電報紀日方法。)
2. 艷電發出後,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臨時會議一致決議,開除汪兆銘的國民黨黨籍和一切公職。
3. 蔣介石汪精衛領導的國民政府,從日本侵華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一直在作與日本政府和談的努力。同時,國民政府在蔣汪的領導下,也在積極發展經濟和軍備,作抗戰的準備。在這段時期里,蔣介石與汪精衛分工明確,汪以他個人名聲和地位,還有口才,主要負責與日本政府談判周旋,而蔣介石則統領全國全軍,積極備戰。
4. 汪精衛的《艷電》及和平運動,若成功,則是挽救中國于水火。可惜汪精衛失敗了。因為同意與中國親善友好的近衛內閣倒台了。

艷電 - 汪兆銘 1938

重慶中央黨部,蔣總統,暨中央執監委員諸同志均鑒:

  今年4月,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說明此次抗戰之原因,曰:「自塘沽協定以來,吾人所以忍辱負重與倭國周旋,無非欲停止軍事行動,採用和平方法,先謀北方各省之保全,再進而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在政治上以保持主權及行政之完整為最低限度。在經濟上以互惠平等為合作原則。」

  自去歲7月蘆溝橋事變突發,中國認為此種希望不能實現,始迫而出於抗戰。頃讀倭國政府本月22日關於調整中日邦交根本方針的闡明:

  第一點,為善鄰友好。並鄭重聲明倭國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求,倭國不但尊重中國之主權,且將仿明治維新前例,以允許內地營業之自由為條件,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俾中國能完成其獨立。倭國政府既有此鄭重聲明,則吾人依於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如此則吾人遵照宣言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實為應有之決心與步驟。

  第二點,為共同防共。前此數年,倭國政府屢曾提議,吾人顧慮以此之故,干涉及吾國之軍事及內政。今倭國政府既已闡明,當以日德意防共協定之精神締結中日防共協定,則此種顧慮,可以消除。防共目的在防止共產國際之擾亂與陰謀,對蘇邦交不生影響。中國共產黨人既聲明願為三民主義之實現而奮鬥,則應即徹底拋棄其組織及宣傳,並取消其邊區政府及軍隊之特殊組織,完全遵守中華民國之法律制度。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之最高原則,一切違背此最高原則之組織與宣傳,吾人必自動的積極的加以制裁,以盡其維護中華民國之責任。

  第三點,為經濟提攜。此亦數年以來,倭國政府屢曾提議者,吾人以政治糾紛尚未解決,則經濟提攜無從說起。今者倭國政府既已鄭重闡明尊重中國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並闡明非欲在中國實行經濟上之獨佔,亦非欲要求中國限制第三國之利益,惟欲按照中日平等之原則,以謀經濟提攜之實現,則對此主張應在原則上予以贊同,並應本此原則,以商訂各種具體方案。

  以上三點,兆銘經熟慮之後,以為國民政府應即以此為根據,與倭國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倭國政府11月3日之聲明,已改變1月16日聲明之態度,如國民政府根據以上三 點,為和平之談判,則交涉之途徑已開。中國抗戰之目的,在求國家之生存獨立,抗戰年余,創巨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以上三點,為和平之原則,至其條例,不可不悉心商榷,求其適當。其尤要者,倭國軍隊全部由中國撤去,必須普遍而迅速,所謂在防共協定期間內,在特定地點允許駐兵,至多以內蒙附近之地點為限,此為中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所關,必須如此,中國始能努力於戰後之休養,努力於現代國家之建設。

中日兩國壤地相接,善鄰友好有其自然與必要,歷年以來,所以背道而馳,不可不深求其故,而各自明了其責任。今後中國固應以善鄰友好為教育方針,倭國尤應令其國民放棄其侵華侮華之傳統思想,而在教育上確立親華之方針,以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同時吾人對於太平之安寧秩序及世界之和平保障,亦必須與關係各國一致努力,以維持增進其友誼及共同利益也。

  謹引提議,伏祈採納!
  汪兆銘,艷。

革命之決心 - 汪兆銘


年青時的汪精衛

註:
1. 這文章是汪精衛早期之作品,刋登於同盟會刋物民報鼓吹革命。文章道盡所謂汪精衛情意結。

革命之決心 - 汪兆銘 1909

    吾黨之士,關於革命之決心,為文以論之者屢矣。願吾以為既欲以此為吾人之決心,則其言不可以不近,而所守者不可以不約也。因約言於左:

    革命之決心之所由起,其在於吾人惻隱之心乎?孟子有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韓愈有言:蹈水火者之求免於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後呼而望之也;將有介於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大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於其側者,聞其聲而見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後往而全之也;雖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髮救之而不辭也。若是者何哉?其勢誠急,而其情誠可悲也。嗚呼,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於此矣。惻隱之心,至純潔也,無所為而為之者也,此之謂仁,為側隱之心所迫,雖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髮救之而不辭,此之謂勇。仁與勇,盡人所同具也,至於乍見之而後動心,介於其側而後住而全之者,非謂耳目所不及,即可恝然置之也。以無所感,故無所動耳。是以能充其惻隱之心者,耳目所不及,而思慮及之焉。思慮之所及,舉天下之疾苦顛連而無告者,一一系諸其心,若耳開而目覩,是則其怵惕惻隱之心,無時而不存,而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髮而救之之志,亦無時而不存;皇皇而憂之,昧昧而思之,焦然無一息之安。其持危扶顛,蓋出於情之不容已,以不如是不足以釋其憂思也。然雖如是,其遂足以釋其憂思乎?天下之疾苦顛連而無告者,其數無窮,則吾窮之憂患,亦與為無窮;君子敢於以渺然之身,任天下之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要皆為此惻隱之心所迫而使之然耳!

 吾人之決心於革命,孰非由惻隱之心所發者?人必不忍其同類之死亡屈辱,而歷史之所紀,父老之所傳,亡國之慘,在人耳目,此追既往而生惻隱者也。人心醉而末由醒之,濁而末巾清之,目擊蚩蚩之民,辛苦憔悴,為人踐踏,乃無異於牛馬草芥,顧身受者不能自脫,坐視者莫知所救,此撫現在而生惻隱者也。由既住以至現在,其每況愈下,已如此矣。由現在以推將求,將如水之益深火之益烈歟?抑窮則變,變則通,剝極而復歟?此思將來而生惻隱者也。德之不建,民之無援,使人陷於沈憂之中,而不能自拔,由此鬱積,以成革命之決心。是故其決心至單純也,至堅凝也,心之所向,無堅不摧,有一日之閒暇,則旁皇如無所歸;有頃刻之逸樂,則踧踖而不安其居。所藉以祛憂煩,而致甯靜者,惟勞身焦思以力行其所志而已。此無他,惻隱之心,能使人宅於憂患,而於安樂去之若將浼者也。

    孟子有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夫能此者,無他道焉,充實其惻隱之心而已。苟其心常懸於天下之疾苦顛連而無告者,則身處富貴,適使其踧踖不甯之心,為之滋甚。至於貧賤,則天下之所同也;天下之人既不自拔於貧賤,吾一人又何擇焉?若夫威武能屈天下之懦者,而不能屈天下之仁者,蓋仁者必有勇,於情所不能忍者必不恝然也。欲行其心之所安,雖萬死而不辭。是故至激烈之手段,惟至和平之心事者能為之;至剛毅之節操,惟至寬裕之度量者能有之;由惻隱之心而生之勇氣,能使威武為之屈,詎有屈於威武者乎?是故能保其惻隱之心者,則貞固之節,入水火而不渝,必不於生死去就之際,有所遲囘,以玷其生平也!

    雖然,淫於富貴,移於貧賤,屈於威武者,惟小人之所為耳。卓犖之士,克自振拔,常不為其所羈。吾今乃於富貴貧賤威武之外,更得一事焉,厥為名譽,無賢無愚,咸耽於是,雖以仲尼猶謂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 』則幾等於口頭禪矣。夫名者實之質,名非有累於人也;然而於本原之地,而有好名之念,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也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以名之不己屬,因而灰敗者有之矣,甚則因而變節者亦有之矣。尤甚者以爭名之故,君子之相忮,甚於小人之相殘,壤植敗羣,於今為烈,名之為累,有若是也。然求其本,亦由於未擴充其惻隱之心而已。誠使惻隱之心而能擴充,則好名之念,未有不為之克滅者。余小子不敏,嘗服膺於王陽明之言,每讀其答聶文蔚書,未嘗不為之嘆息也。夫聶子之言曰:與其盡信於天下,不若真信於一人。道固自在,學亦自在。天下信之不為多,一人信之為不少。其信道之篤,已可謂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矣。而陽明之意,則以為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間,而非以計人之信不信,蓋以生民之困苦荼毒,莫非疾痛之切於吾身,所以見善不啻若己出,見惡不啻若己入,視民之飢溺,猶己之飢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非故為是以蘄天下之信己也,務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夫如是,其所以天下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初非有所執拗而為之。良由疾痛迫切,雖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此所以為至誠也。使人能以此心為心,則求自慊之不暇,而好名之念,無自而生矣。天下信之,喜其誌之得行,而已無與也。天下非之,終必蘄其誌之得行,於己亦無與也。悠悠之毀譽,寧有所輕重於毫末耶?

夫富貴質賤,可以移人之情者也,威武雖不能移人之情,而以力服人,能使人不得不從者也。至於名譽,其所得之樂,有甚於富貴,失之之苦,有甚於貧賤,而其具有能左右人心誌之力,則又遇於威武。前三者為常人所不能免,後者則雖高材之士,亦或不能免。然使一旦能擴充其惻隱之心者,則此四者不撥而自去,而其心乃純一而不雜矣。夫純潔者必有勇,所謂無欲則剛也。惻隱之心迫於內,則仁以為己任,雖殺身而不辭,斯義理之勇,而非血氣之勇也。義理之勇,其可見者有二:

    一曰不畏死人情莫不樂生而惡死,以生之有可戀也。若夫為惻隱之心所迫,則接於目充於耳者,皆顛連無告者之憂傷憔悴之色。與其呻吟之聲,既不忍於旁觀,又不能拯之出於水火,吾何為生於此世乎?則彌覺生之可厭,而未見其可戀也。夫以生為可厭,則其不畏死無難矣。然人情莫不戀其所親。吾人於此,豈獨無所感乎!顧天下人之愛其親,孰不吾若?吾不忍舍吾親,而父母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者,盈天下皆是也。吾其能一一使之不捨其親乎?吾於家庭之際,至難言也,然而天下之人,其遭際之難同於我,或什百千萬於我者,則又何限?吾其能以自私乎?思此而愛親之心,拚而合於愛同胞之心,而死志決矣。自以力之微,無以致其愛於同胞,又無以致其愛於親也。以一死絕其愛焉,而於其將死固未忘同胞,又未忘其親也。於此知愛親之心,與愛同胞之心,實為一物,而無問於公私,即純然惻隱之心是也。
   
    二曰不憚煩志於革命者,以死為究竟,斯固然矣。然一死未足以塞責,故未死者之責任,不可以不盡也。常人樂生而惡死,哲人反之則惡生而樂死。其所以惡生而樂死者,以憚煩故耳。世之昏濁甚矣,陽明有言:『後世良知之學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軋,人各有心,而偏瑣僻陋之見,狡偽陰邪之術,至於不可勝說,外假仁義之名,而內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乾譽;掩人之善,而襲以為己長,訐人之私而竊以為己直;忿以相勝,而猶謂之徇義,險以相傾,而猶謂之嫉惡;妬賢忌能,而猶自以為公是非,恣情縱慾,而猶自以為同好惡,相陵相賊,自其一家骨肉之親,已不能無爾我勝負之意,彼此藩籬之形,而況於天下之大,民物之眾,又何能一體而視之?則亦無怪紛紛藉藉而禍亂相尋於無窮矣! 』入情之險巇若此,孤潔之士,憤世嫉俗,不能一朝居,往往絕人逃世,同其身於死灰槁木,其甚者或因以自殺。其次則險譎之士,操老子之術,以柔制剛,以靜制動,顛倒一世之人,而巧於自全。又其次則為鄉愿,同流合污,閹然以媚於世。夫老氏之徙與鄉愿,皆習知人之情偽,以巧立於不敗之地,其為自私自利無足論;至於絕人逃世者,跡則高矣。然推其用心,由於憚煩,是亦自私自利也。而自私自利之見所由生,在於未充其側隱之心而已。使俺充其側隱之心者,則必不為一己計,而為眾人計。目擊天下之紛紛藉藉,禍亂相尋,人所避之惟恐不及者,挺然以一身當其際,而無所卻。即令所接者無所往而非傾險之人,所處者無所往而非陰鬱之境,而其至誠惻怛之意,初不由之而少間,憂患雖深,不改其度,事變之來,不失其守。陽明所謂言語正到快意時,截然能忍默,意氣正到發揚時翕然能收斂,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廓然能消化,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蓋觀於克伐怨慾不行,可以知其所守之固,此所以能應萬變而不窮也。
   

    是故不畏死之勇,德之烈者也。不憚煩之勇,德之貞者也。二者之用,各有所宜,譬之炊米為飯,盛之以釜。爇之以薪,薪之始燃,其光熊熊,轉瞬之間,即成煨燼。然體質雖滅,而熱力漲發,成飯之要素也。釜之為用,水不能蝕,火不能鎔,水火交煎逼,曾不少變其質,以至於成飯,其熬煎之苦至矣。斯亦成飯之要素也。嗚呼,革命黨人,將以身為薪乎?抑以身為釜乎?亦各就其性之所近者,以各盡所能而已。革命之效果,譬則飯也,待革命以蘇其困之四萬萬人,譬則啼飢而待哺者也。革命黨人以身為薪,或以身為釜,合而炊飯俟飯之熟,請四萬萬人共饗之。

革命黨人以身為薪,或以身為釜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雙照樓詩詞導讀 - 精衛情結

汪精衛雙照樓詩詞中的「精衛情結」


網上轉載 葉嘉瑩 主講

此為台大文學院.簡靜惠人文講座邀請葉嘉瑩教授舉行專題演講之一,時間:二○○七年十月四日,地點: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

葉嘉瑩,號迦陵。少承家學,為詩詞名家顧隨先生之入室弟子。一九四八年來台。一九六六年,以其在中國古詩詞之精湛傑出造詣,應聘赴美講學,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一九六九年舉家移居加拿大,任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一九八九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目前為天津南開大學中華古曲文化究所所長。

精衛情結

汪精衛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有很大的問題,所以一般說起來,向來很少人講到汪精衛,即便是講到他也是從政治、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很少人從詩詞這方而來著手。而我講他的詩詞中的「精衛情結」,這個題目的選擇呢,其實也是有相當的偶然性。

我最初認識汪精衛這個名字,是在他建立南京政府以後。一九三七年發生了蘆溝橋事變,當時我是初中二年級。 「七七事變」發生在暑假,等到九月開學,我們學校的所有舊的校長、舊的老師都不見了,換了新的校長、新的老師。我們事先得到通知,說開學第一天,每個人要帶墨水匣、硯台、毛筆,上了課老師就說,翻開第幾頁,把第幾行第幾行塗去,或者翻開第幾頁,把這整頁都撕掉,當時我就想到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後一課》 。之後到了一九四○年,怱然有一天,廣播上說是有汪精衛的講演,我記得那天我伯父啊、母親啊很多人就在收音機那裡聽講演,那就是汪精衛回到南京建立我們所謂的偽政府之後發表的第一次談話。我那時當然很年輕,聽到長輩們的說法,他們認為如果完全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那就沒有人替自己的國家人民講幾句話,所以現在有一個人過去,總算是個代表中國的人,至少可以緩和一下局勢,那時他們是有這樣一種心態。

可是那時候我對汪精衛並沒有興趣,我只知道這麽個人他組織了南京的偽政府,可是沒有特別注意;然而這個不注意,後來卻造成了我非常大的一個遺憾。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講演,在座的有一位年老的婦女,差不多八十歲左右,聽完我的講演,她就約我到她家裡喫茶,吃點心。那個人是誰?是方君璧,也就是曾仲鳴的夫人。曾仲鳴跟汪精衛關係最密切,後來在河內被蔣介石的人暗殺了。他們本來是要暗殺汪精衛,但那天恰巧方君璧來看望曾仲鳴,汪精衛就把自己那個寬大的臥室讓給他們夫婦,結果曾仲鳴就替他死了。我現在真是覺得遺憾,因為我這個人對政治沒有興趣,所以儘管我知道她是曾仲鳴夫人,也知道他們跟汪精衛是很親密的朋友,可是我那天沒有興趣去追問那些事情。曾仲鳴跟方君璧也都寫詩詞,方君璧的畫也畫得很好,所以那天我只是欣賞他們的詩詞跟畫。直到事情過去了很久,我在UBC大學的亞洲圖書館偶然讀到汪精衛的《雙照樓詩詞稿》 ,才對汪精衛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可是這時方君璧女士已經去世了,我再也沒有機會當面向她請教關於汪精衛的事情,這真是非常遺慽。

方君璧家真是一個革命的家庭,方聲濤、方聲洞就是她哥哥。方君璧還有個姊姊叫方君瑛,他們兄妹都跟汪精衛非常熟悉,方君瑛跟汪精衛也是很早就認識,傳說兩人還有一段浪漫的感情。而方君瑛後來自殺了,有人就以為'說是汪精衛原來跟方君瑛的感情很好,可是後來汪精衛跟陳璧君結婚了,而陳璧君是脾氣很暴躁的一個人,可能對方君瑛做了一些沒有禮貌的行為跟講話,所以方君瑛自殺了,這個傳聞我以為是不可靠的。一般人們常說男女之間,如果年歲比較接近或怎麽樣,就很容易陷入愛情,而不能保持真正的那種純潔的友情。而我以為這種感情是可以有的,當然一定要兩個人都有很高的境界才可以,而就算兩個人都有這個境界,也往往不是世俗所能接受和相信的,因為一般人沒有這種境界,就以為別人也沒有這種境界。所以我認為汪精衞跟方君瑛兩個人,應該是彼此欣賞的,但是也絕沒有世俗所猜測的那種慼情。而且汪精衛有很多首寫給他妻子陳璧君的詩詞,寫得真是非常好,那真是同志的、很深密的感情。

我現在要講汪精衛。汪精衛本來是廣東人,從小就很有才華,凡是看過他的文章、教過他書的人,都認為他是很不平凡的。而他父親對他督促很嚴格,讓他去讀的最重要的書,就是王陽明的《傳習錄》, 這是講做人而且是關懷國家的;然後叫他讀兩家詩,一是陶淵明一是陸放翁;一個是隱退的,一個是奮發的。中國傳統儒家的修養,總是你達就要兼善天下,你窮還能夠獨善其身。你要有兼善天下的理想,而當你不能夠得到這個機會,當你窮困、不得意的時候,你還有一種獨善其身的修養。汪精衛小時候還在滿清時代,他也參加了那種鄉學、縣學的考試,成績都是非常優秀的。他曾經考中廣州府試第一名,還做過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家的教師。可是後來他聽到革命的言論,看到了滿清的腐敗,看到國家的危亡,就有了革命的傾向。當時滿清正在選送人才到外國去留學,他就參加了廣東舉行的官費留學的考試,以很高的成績得到了官費留日的資格。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他就認識了孫中山先生,從此就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與成立同盟會並任評議部部長,是同盟會的最初骨干成員之一。因為他的文筆很好,不但當時很多單命的檔桉由他起草,而且孫中山先生最後那《總理遺囑》 : 「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 ,定稿也是汪精衛寫的。

當時汪精衛追隨孫中山,向各地華僑宣傳革命,他從東京來到南洋,就在南洋宣揚革命時遇到了陳璧君,那時她不過十七歲左右,是個很年輕的女孩子。而且我以為陳璧君讀書應該也讀得很好,因為陳璧君也寫詩詞,而且她的字應該也寫得不錯,因為汪精衛有一首詩,說冰如(陳璧君字冰如)抄寫了王陽明《傳習錄》的一段,遺有汪精衛詩中的一段,合寫成一個長卷。所以這陳璧君也不是一個尋常的女子,她可以把王陽明的《傳習錄》跟汪精衛的詩寫成一個長卷。陳璧君也是熱心於參加革命的,她聽了當時汪精衛在南洋的講演,看了他辦一些革命的刊物上的文章,而且汪精衛還是個翩翩美男子,所以陳璧君當時就對汪精衛非常傾慕。其實陳璧君生長於南洋的舊家庭,年輕時候也訂過親的.後來解除了婚約。然後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形勢一度非常不利,很多次起義都失敗了,所以很多革命黨人就非常灰心。就是在這個時候,汪精衛說,在大家都消沉的時候,要做一兩件事情振奮民心。那做什麽事情?他就想去刺殺攝政王。做這種工作當然就要掩人耳目,所以陳璧君就和汪精衛兩個人假扮成夫妻,到北京執行暗殺的任務。汪精衛覺得,萬一我被捉住而犧牲了,而她是以這樣的身分過來的,一定會連累到她,我不能不給她一個名義啊!所以汪精衛就以私人感情跟陳璧君有了這種約言,說願意跟她結婚。

後來汪精衛他們在后海的那個銀錠橋底下埋炸彈,結果被發現了,暗殺任務失敗,汪精衛就被捕了。那時陳璧君正在南方籌款,聽說汪精衛被捕,立刻就趕回來,在他被關押的監獄附近租了一個小房子,給他送一些東西,盡量的照顧他。汪精衛被捕以後,本來應該立即處死的,然而因為當時那個主審的人看了汪精衛寫的文章和供詞,非常欣賞,所以就沒有把他處死,而是把他關在監獄裡邊。這時當然還是滿清的統治,可是人心已經思漢了,革命的風潮已經起來了,所以很多人同情革命。有一天晚上,監管汪精衛的獄卒就帶進來一小團揉得很爛的紙給了他,他打開一看,是陳璧君給他的一封信,信中囑託他忍耐,說一定要設法救他。汪精衛看了非常感動,而且那個獄卒說,這個寫信的人希望他能夠回信寫幾個字。汪精衛就想回信寫什麽?如果實話實說,被人家搜到了,那不是連累陳璧君了嗎?所以汪精衛寫了什麽呢?他想到了清初著名詞人顧貞觀所寫的一首詞: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哪堪回首。」於是汪精衛把這首詞改了幾句,交給了這個獄卒,讓他帶出去給陳璧君。那陳壁君給他寫的這封信怎麽辦呢?他說我既不忍心把它捨棄,又不能夠把它保存。他就把陳璧君寫的信放在嘴巴裡嚼一嚼吞下去了。所以汪精衛實在是很重視感情的一個人。

剛才講的是汪精衛早期的經歷,現在我們就來看他最有名的幾首詩。

精衛填海

被逮口占

       啣石成癡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
       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燐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我的題目是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 ,一個人有時候內心之中有一種complex。就是一種「情意結」 ,就是你執著要追求的東西。大凡真正偉大的作家,在內心之中都有一個真正追求和執著的理念。 《論語》也說: 「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很多人只嚮往文采風流,但那一定是第二等,就是文采再美妙。再風流,也是第二等。凡是第一等的作家,都有一個最高的理念的層次。我曾經寫過辛稼軒詞的評論,我說它「一本萬殊」 ,稼軒寫了好幾百首詞,每一首詞都有不同的感情、不同的風格,但是它有一個中心所執著的東西。杜甫也同樣是如此,他那麽多長短的、古近體的詩篇,也有一個他所執著的理念在那裡。汪精衛的詩,還有他的詞,合在一起你就可以看到,就是他有一個理念,有一個執著,而他理念所執著的,就是一個願意犧牲自己去完成一個什麽東西。要追求一個不可能的事件。李商隱說「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 ,什麽時候你能夠把天下的情勢改變,你能夠把東流的逝水都挽回來,你能夠做到嗎?而這個汪精衛就讀了陶淵明詩和陸游詩,那陶淵明雖然是消極,但是他有一個理念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他說「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我有我所執著的、我所守住的一點;這個陸放翁臨死還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所以偉大的詩人,都有他一個理念、一個執著,不是隨波漂搖的,不是見風說風、見月說月的人。

汪精衛的詩詞之所以讓我感動,就因為我居然發現,在他的詩詞裡邊,從他最早的詩到最後的詩,都一直貫串著他的一個理念。所以你看他就說:「啣石成癡絕」 , 「啣石」指的就是填海的精衛鳥。就如李商隱說的, 「何日桑田懼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 ,你能夠讓滄海變成桑田嗎?所以汪精衛說「啣石成癡絕」 ,你能夠挽回這個東流的逝水嗎?你這個精衛的小鳥,想啣著一個一個小石頭去填那個滄海,你填得了嗎?然而填得了填不了是一回事情,我有這種理念又是一回事。所以「啣石成癡絕」, 那真是「痴」啊!有這種理念的人當然是傻瓜了,你抱著一個你自己要追求的理念,而你能不能成功是淼不可知的。你要填的是滄波萬里的大海,所以「滄波萬里愁」。 「啣石成癡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你們大家都不肯做那個傻瓜的精衛,你們大家都不肯啣那個石頭去填海,所以我是孤獨的,可是我「終不倦」 ,我不懈怠、不停止,「羞逐海鷗浮」, 海鷗怎麽樣?海鷗到處追逐食物,船上有食物,牠就站在船上的桅杆上;海邊上有食物,牠就落在海邊上。而我精衛是恥於這麽做的,所以「弧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第二首,「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奼紫嫣紅的這麽美麗的顏色,你是用什麽顏料把它染出來的?他說「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將來有一天那麽美麗的紅花開出來,那是多少仁人誌士用他們的鮮血染成的。第三首是最有名的一一首了: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夥,不負少年頭。」少年人都容易感激奮發、激昂慷慨,所以「慷慨歌燕幣,從容作楚囚」,我現在被捕了,但我不畏懼,我會從容赴死,為我的理想付出生命; 「引刀成一快,」斬首對我來說是一種痛快,因為這是在成全我、完成我的理念,所以,「不負少年頭」, 我為了理想、為了革命、為了國家而犧牲,我覺得這是值得的。第四首: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燐光不滅,夜夜照燕台。」我雖然死了,但是我的心魂還在,我的身體就變成劫後的寒灰,我的骨頭的那個磷火不會消滅,每夜都要照在當時的燕京。

我還要補充一點材料。汪精衛要去行刺攝政工的時候,曾經給他的朋友胡漢民寫過五封信,他對這些革命的同志說,現在我們多次起義都失敗了,很多人對革命不再存有熱情和信仰了,我們要犧牲一兩個人,做出一些事情來,重新喚起大家的革命熱情,所以他準備去暗殺攝政王。胡漢民勸他不要做,說人才難得,不應該去犧牲,機會還不到。他就給胡漢民寫了一封血書,說人才是為了有用的,得到人才卻不用他,又何必求這些人才呢?如果說現在:不是可死的時候,而我汪精衛不是可以赴死的人,那麽我請問,誰應該去犧牲?他又打了比方說犧牲的道路有兩條: 「一曰恆,二日烈」 ,譬如我們煮飯,是有一個鍋來盛這個米,然後底下要架上柴火來燒。這個鍋得要長久忍受烈火、滾水的燒灼煎熬,這是「恆」的美德。而那個被燒​​的柴,把它自己完全燒毀,飯就是因為有這個熱力才蒸熟的,這是「烈」的美德。他說在革命的事業上,要有人做那個百折不撓、耐得住苦難的鍋,也還要有人能夠有犧牲的勇氣、能夠做那個被燒的柴火。他於是對胡漢民說: 「我今為薪,兄當為釜」——我現在就要做那個被燒的柴,我希望你能夠做那個煮飯的鍋。所以這個汪精衛是從很早就有這樣的理念。那汪精衛後來​​不是跟日本人合作成立了南京的偽政府嗎?當他死了以後,就有一些人寫了詩詞來悼念他,我現在念幾首別人悼念他的詩。我現在先引胡適之先生的一段話。當汪精衛的死訊傳來,胡適在日記裡說:「精衛一生吃虧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終身不免行有『烈士』的complex」 ,他是抱定犧牲自己的志意的。這是胡適說汪精衛有「烈士」的情結。我今天講汪精衛的「精衛情結」, 「精衛情結」也就是一個烈士的情結,所以我的題目其實跟胡適先生是相同的意思。人各有所求, 《史記)裡說「貪夫殉財,烈士殉名」, 文天祥殉節死難了,他說「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雖然死了,但是我的姓名、忠義的名聲永遠留在歷史上了。所以烈士殉的是「名」 ,一般所說的「烈士」 ,是為了有一個好的名聲,就是所謂「千秋萬世名」,可是汪精衛不是一般的烈士,他所作的是更大的犧牲。他少年時候也說「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我犧牲了生命,但我可以永遠得到「丹心照汗青」的令名,可是最後汪精衛跟日本人合作,是連這個身後的名都犧牲了,他從此被人罵成「漢奸」。而我之所以讀了汪精衛的詩詞很受感動,就因為他不是一首詩,不是一首詞,他是從開始到結尾,終身所貫注的,還不止是一個烈士的情結,因為他不是「殉名「的烈士,他是連名都要犧牲的,所以我說他是一種精衛的情結。

現在我們再來看他的另一首詩, 。說的是看到有人把車輪拆下來,噼成柴去燒火做飯了,而寫了這首詩。車輪是負重致遠啊!它曾經負載過多少重量、運輸過多少​​貨物?到它衰朽了不能用了,人們就把它拆下來燒火,所以它最後把自己也犧牲了。這種把車輪子卸下來噼成的薪柴在中國傳統上有一個名字,叫做「勞薪」 ,因為它做了一生勞苦的工作、最後連自己都賠上去了。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汪精衛有了這個complex,所以看到有人噼車輪為柴火,就引起了他的感慨,寫了這首歌:  

為薪

見人析車輪為薪為作此歌

年年顛蹶南山路,不向崎嶇歎勞苦。
只今困頓塵埃間,倔強依然耐刀斧。
輪兮輪兮生非徂徠新甫之良材,莫辭一旦為寒灰。
君看擲向紅爐中,火光如血搖熊熊。
待得蒸騰薦新稻,要使蒼生同一飽。

這就是他剛才的理論,我要把我燒了,蒸出一鍋飯來給大家吃。我們現在都講的是他的烈士的情結。

病中讀陶詩

    攤書枕畔送黃昏,淚濕行問舊墨痕。種豆豈宜雜荒穢,植桑曾未擇高原。
    孤雲靉靉誠何託,新月依依欲有言。山澤川塗同一例,人生何處不籠樊。
    病懷聽盡雨颼颼,斜日柴門得小休。抱節孤松如有傲,含熏幽蕙本無求。
    閒居始識禽魚樂,廣土終懸霜霰憂。暫屏酒尊親藥裹,感因苦口致深尤。

我們再看他的兩首。陶淵明這個人很奇怪,很多忠義奮發的人都被他的詩所慼動,像稼軒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 ,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 ,陶淵明有他凜然生氣的那一面,而他不志的時候,也能夠躬耕歸隱。所以陶淵明的詩富於人生的經驗,可以讓出來不少的心得,共鳴。汪精衛的詩說: 「攤書枕畔送黃昏,淚濕行間舊墨痕」 ,這是他生病的時候,整天躺在床上,就讀陶淵明的詩。他從小讀陶詩,旁邊或有他自己或者他父親的評點,所以是「行間舊墨痕」 ; 「種豆豈宜雜荒穢,他桑曾未擇高原。」這是化用陶淵明的詩句。陶淵明有一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我種豆在南山之下,可是草太茂盛了,豆苗長不好,所以,一大早起來我就去鋤草,月亮都上來了,我才背著鋤頭回來。田間的小路很窄,旁邊的雜草很多,我衣服都打濕了,但是只要我種的豆子長好了,我付上這點代價算什麽!所以汪精衛說「種豆豈宜雜荒穢」 ,說種豆一定要除去那些雜草。你要追求你的品格、你的精神,你追求自己的那個不是外表能夠看見的東西,你就要把那些不好的東西除掉。 「植桑曾未擇高原」 ,陶淵明說的,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採。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他說在水邊種上了桑樹,三年後想可以采桑了,忽然一陣大水來了,桑樹枝葉都隨波漂流了。可這是你最初選擇的不對啊,你為什麽不種在高地呢?所以今天被沖毀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種豆豈宜雜荒穢,植桑曾未擇高原」 ,因而人生,你說一句話、你做一件事情,就是你不說話你不做事.你一動心動念之間,你都種了些什麽東西啊? 「孤雲靉靉誠何託,新月依依欲有言」 ,陶淵明詩裡邊說了, 「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 ,世界上一切萬物都有一個托身之所,惟獨天上那一片雲,四無依傍,這真是孤獨。所以陶淵明又說「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 ,你看那一朵雲,慢慢的縹緲之間就消逝了,你什麽時候再見到那朵雲的光影的閃動?明天也許有云,但絕不是這一朵云了。還不像今年花落明年又開在這裡,那雲永遠不見了。現在汪精衛用了陶淵明詩中的形象, 「孤雲靉靉誠何託」 ,誠,果然,人生果然就是如此孤獨的,你汪精衛被人說成漢奸了,你當時的那一份用心,連你死後的聲名都犧牲掉的那一份用心,誰真的認識?誰真的理解?「孤雲靉靉誠何託,新月依依欲有言「 ,這是一鉤新月,你看它那麽多情的樣子,我覺得那月亮就要跟我說話。這麽光明、這麽新鮮的感覺,你真是覺得有生命在的,寫得真是好。「山澤川塗同一例,人生何處不籠樊」 ,你說人生哪裡不孤獨?人生到處都​​孤獨。你說人生哪裡不受拘限?人生到處都​​是拘限。所以不管是山、不管是水,「山澤川塗同一例,人生何處不籠樊」。

「病懷聽盡雨颼颼,斜日柴門得小休。​​抱節孤松如有傲,含薰幽蕙本無求」這個汪精衛真是寫得好,儘管他外表上做了大家以為是漢奸做的事情,但從他的內心看他絕不是一個漢奸。 「抱節孤松如有傲」 ,這也是陶淵明說的,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松是堅貞的、歲寒不凋零的,所以它「抱節」 ; 「含薰幽蕙本無求」 ,這是出自唐代張九齡的詩,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我不是為你們才香的,我是本來就是如此的。 「本能求」 ,這是張九齡說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蘭蕙之芳香是它本質如此,它不是送出香氣叫你來採折。所以是「抱節孤松如有傲,含薰幽蔥本無求。閒居始識禽魚樂,廣土終懸霜霰憂」 ,陶淵明不是歸國田了嗎?他說「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你看空中的鳥、水中的魚是多麽自由,所以陶淵明就脫出了世俗官場的約束隱居了。這是「閒居始識禽魚樂」 ,可是呢,下一句就是汪精衛,不是陶淵明,汪精衛是「廣土終懸霜霰憂」 , 「廣土」 ,我們國家的這一片土地,就是在霜霰之中,在風雪侵凌、在列強的窺伺之下,汪精衛為此而深深擔憂。 《論語》上記載,孔子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看到長沮、桀溺兩個人在那裡種田,孔子就讓子路去問路。子路就過去了,長沮、桀溺就對子路說,你的老師帶著你們東跑西跑,今天到這個國家、明天到那個國家,跟個「喪家之犬」一樣,你「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仁哉?」子路回去對孔子說了,孔子就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鳥獸不是你的同類,你不能真的就在山林之中與鳥獸住在一起,我們是人類,我們不關懷人類、不為人類做事情,我們跟誰在一起呢?所以「廣土終懸霜霰憂」 ,這就是汪精衛跟陶淵明的不同了。你關心追求自己的自由,可是你怎麽忍心看到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你怎麽能夠忍心看到你的國家被滅亡呢?所以他「暫屏酒尊親藥裹,感因苦口致深尤」 ,我暫時拋開我喜歡的酒,我就來吃藥, 「良藥苦口利於病「嘛,我怎麽能因為吃起來苦就抱怨呢!所以你要耐得住一切的苦惱。

那汪精衛跟陶淵明果然是有不同的,你要知道,天下的事情,你沒有走出這一步以前,你是站在這裡的,但是你只要一步走出去,你不站在那裡了。所以陶淵明在改朝換代的時候,他是接受新朝還是不接受新朝?陶淵明就說, 「稷下多談士,指彼​​決吾疑」 , 「行行停出門,還坐更自思……萬一不合意,永為世笑嗤」 ,他說有人勸我出去,我已經走到門口了,邁一步就出去了,可是我又轉回頭坐下了,我自己想一想,萬一我一步邁出門,如果遇到不能夠讓我滿意的事情,那就千年萬世永遠要被人譏笑了,這就是陶淵明。而汪精衛這個人就跟​​陶淵明不同,汪精衛是我寧可犧牲自己,我要為國家人民做一些事情,而陶淵明說我還是退回來吧!所以汪精衛當時在中國最危亡的時候,還希望能夠保有半壁江山,能夠由他把淪陷區的人民、土地保全一部分,他是有這樣的理想。可是你畢竟邁出去這樣一步了,當你沒有邁出去的時候。日本人跟你談的條件說的都很好,可是你一旦真的脫離了國民政府,真的坐著船到了上海、到了南京,日本人馬上條件都變了,你回不去了。就是「萬一不合意,永為恥笑嗤」 ,這真的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我們再來看汪精衛的一首詞。他有一首詠落葉的詞,牌調名是,寫得很不錯。我們知道,詞的內容跟牌調其實是不必然有關係的,但是很多作者,在他選擇詞的牌調的時候,他是有心的。汪精衛為什麽選擇了?因為裡邊有他對自己平生的回憶。還不只是汪精衛,晚清的文廷式也寫過一首,那時庚子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從京城逃走,把珍妃投到井裡去了。而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跟珍妃的哥哥也是非常親密的好朋友,所以文廷式寫了,真是回想當年,慼慨萬千。現在汪精衛也寫,本來牌調與內容不必然有關係,可是文廷式、汪精衛選擇了這個的牌調,還是有一份深意的。這是牌調,再說題目。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沒有題目,而這首詞的題目叫做「落葉」 ,說明這是一首詠物的詞。詠物詞是怎麽樣?周濟說: 「詠物最爭托意。「 (《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詠物的詞,最重要的就是裡邊一定要有寄託的意思。不然詠物只是詠物,那還有什麽意思?汪精衛的這首詠落葉的詞寫些什麽呢?我們來看看:

憶舊遊 落葉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
無限留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青萍。
己分去潮俱淼,回汐又重經。
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
摵摵蕭蕭裡,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馀馨。
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這是一首詠物詞,題目是「落葉」 ,詠物詞一定要扣緊這個物來寫。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 ,你要知道,樹的葉子不是有葉綠素嗎?它可以發生光合作用,可以給樹提供養料,科學上這麽講。所以葉子的心是要保護樹木的,可是現在這葉子落了,它要保護樹林的用心就完全都落空了,現在就落得個一片淒涼。 「無限留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青萍「 ,他說這個葉子難道就心甘情願落下來嗎?葉子還有多少留連的意思?它願意留在樹上,願意貢獻自己維護樹木的一份心意跟力量。可是秋天那種強大的風,它不管落葉的悲哀,不管這個落葉的用心, 「驚飆不管,催化青萍」 ,就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詞的妙處在於它有一種「語碼」 (code)的作用,有一種言外的可能性。 「青萍」是植物,當然一切植物到了秋天都零落了:但「青萍」同時是一把寶劍的名字,所以表面上說的是植物,秋天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同時也是把一個志士、 一個烈士的一切當年的壯心給摧毀了。 「己分去潮俱淼,回汐又重經。」這裡「分」是名詞,就是本分,就是你所應得的。 「己分」 ,我已經知道我的本分,我所能做的, 「己分去潮俱淼,回汐又重經」 ,潮,向前的叫「瀾」 ,回來的叫「汐」 ;早晨的叫「潮」 ,晚上的叫「汐」,一個是去的, 一個是回來。他說我已經知道我過去的那一切,沒想到我晚年還要經受又一次的考驗。我當年是曾經參加國民革命,曾經去暗殺攝政王,那現在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我應該做什麽呢?我現在還要回來,還要犧牲我自己做一些事情嗎?「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 ,我現在再回來,作為一棵樹,而這棵樹是飄搖在風雨之中的樹,樹根都暴露在外面了。我是作為樹枝上的葉子,希望還為這棵樹盡一點力量,可是樹的那些曲折的、向空騰拏的樹枝已經都衰老了,不知哪天就會要倒。我這樹葉能為這樣的樹做什麽呢?我這葉子是飄零的,而這樹的根和枝又何嘗不是飄零的呢?所以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寒冷的根、老去的枝,跟我這葉子一同訴說飄零。

下闋。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 ,他寫的是自己所處的真實環境。因為當時滿清的革命,國家總體還是沒有很大的危險;可是現在這個抗戰的政府在後方真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 ,整個國家的存在都是危險的、不可知的,所以他說現在是「天心正搖落」 , 「天心」 ,這是命運,天心注定現在就是搖落的日子,就是衰敗的日子,就是這株大樹枯乾要跌倒的日子。 「算菊芳闌秀,不是春榮」 ,就像我現在要想做一些事情,我回到南京,那裡已經是淪陷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個政府,表面上做的也像有那麽回事的樣子,好像「菊芳蘭秀」 ,可是畢竟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所以「不是春榮」 ,那不是真的春天。 「摵摵蕭蕭裡,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 「摵揻」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瑟瑟」 ,風吹枯乾的樹葉的聲音。 「揻摵蕭蕭裡」 ,到處都是淒涼搖落一片蕭瑟的聲音。 「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什麽時候蕭瑟的聲音才能停止?要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要整個的世界都換了,這種搖落的聲音才能停止。 「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馀馨」 , 「落紅」是什麽?這首詞不是寫落葉嗎?大家要記得,我在前面講過汪精衛的一首詩,說「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落葉已經沒有希望了,我知道我要流走,但是我要用我的鮮血染紅花瓣,我最後願付上我的代價,用我的生命來證明我的持守、我的志意。所以我希望有一個飄落的紅色的花瓣陪伴我。一起流走, 「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馀馨」 ,如果我能夠在最後離去的時候,不止是一個枯乾的葉子,還伴隨有一片飄零的落花,那個時候就算我凋零隨流水流走了,那流水還留下一點點香氣, 「馀馨」也就是他原來的志意和理念。 「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落葉是現在,那未來呢?秋天以後就是寒冬,所以我的未來,落葉的未來,是「冰箱追逐千萬程」 ,我知道我將來要走的路,一路上都是冰霜的追逐,是更寒冷的冰雪的挫折。這就是當時汪精衛離開重慶、到南京組織了偽政權的時候寫的一首詞,裡面仍然體現著他的犧牲的志意。

那這個汪精衛後來​​就當然是漢奸了,他死後本來是葬在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上,因為那個時候南京政府還存在,日本還沒有投降。可是轉眼之間日本投降了,蔣介石要從後方重慶回​​到南京的的時候,就指示要炸毀汪精衛的墳墓。他們兩個人鬥爭了一輩子,所以一定要炸毀汪精衛的墳墓。而汪精衛死的時候,已經是日本投降以前一年不到的時間了。當時有人勸陳璧君退出,說你就不要再在政府裡邊工作了。陳璧君就說,我跟汪精衛從開始革命跟隨他一生,我不能到最後放棄這件事情,我寧可為這件事情而犧牲。所以陳璧君在戰後就以漢奸罪被審判。有記載說當時很多人來旁聽,陳璧君就在法庭上說,你們說汪精衛賣國,說汪精衛是漢奸,中國哪一寸土地是汪精衛賣的?哪一寸土地是汪精衛丟掉的?他是在這些地方淪陷以後,才來挽救這裡的。據說當時很轟動。而由於戰後蔣介石的接收弄得民怨沸騰,當時報紙甚至還說「人心思漢」, 「人心思漢」本來是說人想念自己的祖國,但是這裡的「人心思漢」 ,是暗指人心思漢奸。這個我是身經其事的,我們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現在勝利了,當然很高興了,我當時正北京的中學教書,就帶苦我的學生在馬路上歡迎。結果國民黨的這些個來接收的人,最後我們管他們叫什麽?叫「劫收大員」 ,還有什麽「五子登科」 ,這都是當年編出來的成語, 「五子」就是指他們所「劫收」的房子、條子、金子、.車子、還有女子,,所以這就是當時的情況。

我現在來不及講很多,再看看汪精衛死後人家評論他的詩吧!當時上海有一位女詩人,這個人叫陳小翠,她有一首,全詩是: 「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作兩回人。河山半壁猶存末,松檜千年恥姓秦。翰苑才華憐俊主,英雄肝膽惜崑崙。引刀未遂平生志,慚愧頭顱白髮新。」這首詩真是寫得很不錯,寫得很貼切。 「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作兩回人」 ,汪精衛跟陳璧君的住所叫雙照樓,如今他已經老去了:而他這一輩子等於做了兩種不同的人,前半輩子行刺攝政王,是革命志士,現在居然做了漢奸。但是剛才我就說了,很多人同情他,比如胡適之就沒有說他是漢奸,而說他是有烈士的情結,烈士的complex,這是胡適之的日記上說的,所以真正瞭解當時的那些個人,都知道汪精衛絕不是一個漢奸,他是不得已而這樣做的。只有蔣介石那一派的人才會真的把他打成漢奸了。所以陳小翠說「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作兩回人。河山半壁猶存末,松檜千年恥姓秦」 ,這真說得好,他是要保存半壁江山,「跟南宋一樣,可是他畢竟是跟日本人妥協了,所以「松檜千年恥姓秦」,古人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那松檜是經霜而不凋零的,可是松檜的檜字冠上個姓秦的「秦」字,就因為秦檜而蒙上了恥辱。汪精衛也居然落到一個漢奸的名字,所以是「恥姓秦」。 「翰苑才華憐後主」 ,這是用了一個典故,說李後主亡國以後被帶到北方,宋朝的皇帝就問他,說聽說你常常寫詩詞,有什麽好的句子念來我聽一聽。李後主就說「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 ,是他詠扇子的詩,宋朝皇帝就說「好一個翰林學士啊!」說你這個文才還不錯,就是你不配做一個國君。所以陳小翠說「翰苑才華憐後主」 ,當時中國政壇上的這些個高宮,詩詞寫得最好的是汪精衛。所以「翰苑才華憐後主,英雄肝膽惜崑崙」,所以她說汪精衛始終是英雄肝膽,像唐朝傳奇裡說的崑崙奴這樣的俠士。 「引刀未遂平生志,慚愧頭顱白髮新」 ,汪精衛當年說「引刀成一快」 ,可是到底沒有;而現在居然落到一個漢奸的下場。當時還不止是陳小翠說他好,錢鍾書也有一首詩,說「掃葉吞花足勝情,鉅公難得此才清」 ,也是稱讚汪精衛的,「掃葉吞花」都是汪精衛的詩詞, 「足勝情」 ,他有這麽多的詩人的感情,「鉅公難得此才清」,在政壇上的這些個名公巨卿之中,難得有這麽有才華的人。

其實我本來還有一些材料,在汪精衛組織南京政府的時候,南方有很多的詞學家,像錢仲聯,像龍榆生,都跟汪精衛有密切的交往,而且錢仲聯他們還在汪精衛的政府裡做過事情,汪精衛死了以後,他們也都有詩,我現在來不及給大家念了,只好就結束在這裡。總而言之,我認為汪精衛詩詞裡有一個complex,就是胡適說的烈士情結,一個「精衛情結」。